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每次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考试的时候以小题为主,多数都是出反选题,题干描述案例,判断符合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这部分的内容比较杂,所以大家在备考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认真。
科尔伯格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时候,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法”,通过给儿童讲“汉斯偷药”的故事,去判断儿童在不同道德阶段的发展水平。
“汉斯偷药”的故事说的是:欧洲有个妇人患了重病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其性命。城中只有有一个药剂师可制造这种药,而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向熟人借钱,只够药费的一半。汉斯不得已,只好乞求药剂师,便宜一点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不肯。汉斯走投无路竟为妻子偷来了药。讲完这个故事,向儿童提出了问题:汉斯应不应该偷药,为什么?科尔伯格关注的是儿童回答的理由,根据这些理由,判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成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阶段。下面来分析下这六个阶段的特点。
前习俗水平(9岁之前):
这个水平的特点是: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与自身利害关系。
1.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水平发展特点是服从权威,而服从权威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到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有可能会回答:有的会说汉斯应该偷药,如果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的行为要受到谴责;也有的说汉斯不应该偷药,因为偷药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惩罚被抓住坐牢。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答案也会不一样:有的认为妻子过去替汉斯做饭洗衣,现在生病,应该偷药,偷药就能救活自己妻子的生命,符合自身的利益;也有的认为汉斯不应该偷药,因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的发展,所以老板的行为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9—16岁):
这个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动,具有一定刻板性地认为他人的期望和法律的要求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对社会行为规范有了解和认识,且能够严格并绝对地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1.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在判断的时候认为只要符合大家的意见就可以,便开始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并按照“好孩子”的标准来思考问题。
这个阶段的儿童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孩子会认为汉斯不应该偷药,偷药会使自己成为小偷,会使自己的名声扫地,会遭到大家的指责,给自己带来麻烦和耻辱;有的孩子认为应该偷,汉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救活妻子去偷药,尽到了一个好丈夫的职责,会赢得大家的一致认可。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和法律是一成不变、不可更改的,必须绝对遵守。
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有的孩子认为可以偷药,汉斯要尽到做丈夫的义务与责任;有的孩子认为不可以偷,偷东西是违法行为,会触碰法律所制定的准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规则或权威,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判断不仅考虑后果并且考虑动机,认为良心和普遍道义高于一切。
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不会盲目的服从权威,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可以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可能会对汉斯的行为表示同情,并愿出庭为其辩护,请求减刑。有的发问:法律允许老板不顾人的死活赚钱,对吗?他们认为自己对社会负有某种道义职责,对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也同样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可能对汉斯的行为表示赞许,认为这是对允许药店老板牟取暴利的一种反抗。人的生命比财产更宝贵,为了救人危难,甘愿蒙受屈辱和惩罚的行为是高尚的。这种认识突破了既存的规章制度,不是从具体的道德准则,而是从道德的本质上去进行思考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