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为了导入新课,教师常常会从旧知识中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从而把旧知识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或者用它来解决新问题。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又会对原有的知识经验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学习的迁移的过程也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不同的因素就像是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促进学习迁移更快完成,那这些“催化剂”都有哪些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吧。
根据相同要素说的观点,一种学习会不会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这两种学习任务情境之间有没有共同的要素,有没有相似性。两种任务之间的共同要素越多,相似性越大,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除了两种学习任务要具有相似性之外,迁移还取决于原有知识经验的深度,对知识经验理解、加工得越深入、越灵活,它在以后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经验的概括水平也会影响到迁移,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它所适用的范围就越大,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学科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一般具有更高的概括水平,众多具体的知识点往往是以此为核心推演出来的,因此,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掌握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广泛迁移。布鲁纳强调,不论教什么学科,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 所以布鲁纳认为,一般迁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
为了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学习者需要积极主动地把当前的任务与以往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找到相关的知识经验,分析它们之间的共通性。学习者需要有主动建立联系的倾向,并进行有效的分析、概括和推理活动。新知识的获得总是要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是原有认知结构的丰富或改组。在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在知识之间建立丰富的联系,围绕着各个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形成良好的、精致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经验进行整合和结构化,使知识融会贯通,这是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的基本途径。而学习的迁移恰恰体现了知识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因此,围绕着学习的迁移问题来设计课程和教学,利用迁移来促进知识的获得和组织,这对良好认知结构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促使学习迁移的催化剂学习迁移主要有:(1)学习任务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深度和概括水平;(3)主动联系的倾向和认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