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是学习心理这部分内容中考试频率相当高的知识点,是我们学习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关于迁移的理论学说,尤其是早期的迁移理论同样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通常的出题点会围绕理论的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的核心观点来进行。今天就带着大家对这几种理论进行一个梳理。
(一)形式训练说
代表人物:沃尔夫(德国)
地位:对学习迁移现象作出最早的系统解释的理论
观点:迁移是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把官能心理学作为其心理学基础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例如,利用记忆官能进行回忆活动,利用思维官能从事思维活动。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对于这些官能的训练之后就能够提高相应的能力,一种官能改进了,其他所有官能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加强,如记忆官能增强以后,可以更好地学会和记住各种东西。因此在这过程中迁移是自动产生的。
(二)共同要素说
代表人物:桑代克(美国)和伍德沃斯(美国)
实验:桑代克“形状知觉”实验
观点:只有两种情境中存在着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如体操的学习和舞蹈的学习中会有很多相同的动作要素,这样的情况下前者的学习会对后者的学习产生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即发生了迁移。此观点可以解释具体迁移的现象。共同要素说后来被伍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说,意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三)概括说
代表人物:贾德(美国)
实验:“水下击靶”实验
观点:也叫经验类化说。他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贾德认为概括就等于迁移,概括是学与教的结果,他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在迁移中的作用,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会差异悬殊,迁移效应也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对学习者概括和掌握原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理论揭示了原理、法则等概括化的理论知识在迁移中的作用,这和布鲁纳所提倡的学习应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关系转化说
代表人物:苛勒(德国)
实验:“小鸡啄米”实验
观点:关系转化说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和深入,但是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强调迁移的过程中,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是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个体越能认清和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迁移的作用就越普遍和显著。
有了学习迁移和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这部分的知识理解起来不是很难,但是要能够正确区分代表人物,所做的实验以及核心的观点是这部分知识得分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