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末洋务教育的首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制度重要的奠基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劝学篇》一书中。《劝学篇》分内外两篇,用他的话讲:"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分九章,讲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外篇十五章,讲益智,游说,设学,学制,广译,阅极,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政教。张之洞十分重视教育,把办好学校、培养人才看作是国家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他说"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他引证孔子的话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要是无学、无力、无耻,人就会愚昧又柔弱,而有学、有力、有耻,人就会精明又强大。
2、严复(1853-1921)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quot;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名学即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
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引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名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3、张謇(1853-1926)是近代资产阶级立宪派,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他说:"一艺之末,学必有师,此古今中外之通义也。况图国家强立之基,肇国民普及之教育乎?"明确地把培养师资、兴办学校我和救国图强结合起来。多培养教师,这样才能为国家多培育人才。对于如何办好师范,鼓舞人们乐于从事教育工作,他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对教师应根据其教学成绩分别授予国子监丞、博士、学正、助教等名义,使其职名相符。从政治地位到生活待遇上解决教师的切身问题。
4、康有为(1858-1927)是向西文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是我国近代维新派的主要代表。
康有为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国家的强弱,完全决定于教育。他说:"才智之士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基于此,他以为改革社会必先改革教育。
他在1998年《请废八股试贴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说,"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他认为当时主要的祸害是"民智不开", "民智不开"的原因则是"八股之弊"。
5、蔡元培(1868-1940)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者,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
蔡元培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用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他认为普通教育要"养成完全之人格",就是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和发展的教育。倡导"思想自由",以反对"数千年专制之积习"。他强调自由发展,积极支持新思潮。他采取网罗众家、兼容并包的学术民主的政策,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违背自然抹煞个性的封建教育。重视女子教育,反对封建的男尊卑。他不顾社会上的非难,冲破重重阻力,在北大破例招收女生,开创了我国男女同校的先例。
6、章炳麟(1869-1936)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家。
章炳麟很重视教育,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才,如果教育不适用,培养的人才必不适用。他主张教育必须为革命利益服务,他说,道德是由社会薰染来,不是从说话讲解来,如社会上农工商贩,有道德的尽多。而"学校里边修身的教训,不过是几句腐话","况且讲伦理、讲修身的教习,自己也没有什么道德","不能为学生做表仪"。他把德育与社会联系了起来,同时说明,与其在学校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不如多学点知识,做点学问。"现在的青年,应当明了是什么时代的人;现在的中国,是处在什么时期;自己对国家,应负有什么责任。"号召青年洞察当时社会、经济和历史的演进,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7、梁启超(1873-1929)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中国之衰乱由于教之未善……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条,皆归本于学校。"他曾著《新民说》,认为"变法"必先"变人","变人"必须"育才","育才"就是教育。这种把办教育看作是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关键的主张,虽然对教育的作用估价过高,但其重视教育这一点却是可取的。
他在《论教育定宗旨》中,指出人类与动植物的不同,就在于做事有目的,办教育更不能没有目的。康有为虽曾提出培养人才,开发民智,而梁启超认为这还不够,教育还要有正确的目的。这是他独特的贡献。他认为培养只图升官发财的官僚、汉奸之才这样的教育目的有害无害,是错误的。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新民,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团结体,以自立意存在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他反对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提出培养人才要有国家观念,这种思想在当时曾大放光辉。
8、陈嘉庚(1874--1961)是爱国华侨的领袖,是著名的实业家,也是倾囊办学的教育家。他历来认为"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他自己的遗产一个钱也没有留给自己的子孙,却不断捐资兴学。他一生中办学的资本折合起来足有一亿美元之多。而他本人却十分简朴,熟悉他的人都为之感动。在他几十年的辛勤努力下,教泽广被,普育英才,积功祖国,誉满南洋。1961年8月何乔凝老人在《陈嘉庚先生纪念册》上题词,称赞他是"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
9、张伯苓(1876-1951)是我国近代有名的爱国教育家。
在德育方面,他既注意"大德",又注意"小德",特别重视爱国教育,新生一入南开,他就大讲"国帜三易",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他还为南开规定了"学生卫生习惯自省表"和"学生每月生活的正规",要求全面、具体,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张伯苓主张寓教育于生活及课外活动之中。他说,学生"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活动,从这里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
10、徐特立(1877-1968)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徐特立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卓越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他的许多重要文章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一书中。延安时期,他根据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教育总方针,提出:要研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迫切需要知识分子"。
注重自然科学的教育和自然科学人才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他主张,要给大众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给已有的知识。他还指出:"我们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只会接受书本子上的现成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能够发现新知识。那就更需要从手脑并用的劳动中,改造事物,分析事物,综合事物,才能得出关于事物的一些新知识。"他主张"灵活使用课本",反对把"课本神圣化,使学生都不用脑",如果"师生都成为课本的审查者和编辑者","学习的成就就必然是可惊的"。此外,他还很注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少而精等。
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基本观点教育。他说:"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quot;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三、纪律教育。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
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11、黄炎培(1878-1965)是我国现代有名的民主主义战士,职业教育的积极倡导、教育家。
他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育与生活联系。黄炎培在职业指导上的要求就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
教育与劳动结合。黄炎培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
注意学和用的联系。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12、吴玉章(1878-1966),名永珊,定玉章,是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他号召学生要"品端学粹","将来归国以贡献于我国社会"。倡导文字改革也是吴玉章一生致力的工作。他把中国文字改革看成是"东方的伟大革命",他认为全国满是文盲是建立不起来一个新中国的。
13、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鲁迅极其重视科学知识。他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鲁迅主张搞文科的也要学自然科学。
鲁迅把中华的复兴、民族的自强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战士,向旧社会的恶势力作韧性战斗,求得自身的彻底解放。他说:"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他关心青年的学习,但反对读死书。他说:"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橱。"他提倡读活书,指出青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鼓励青年学习社会科学,并一再指出学文科的也要看关于科学的书,学理科的,要看看文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教育青年学习要做到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如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反对注入式,主张启发式。鲁迅对陈腐的注入式教学法有切肤之痛。他认为注入式违背人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他说:"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我以为如师荒谬,不妨叛之。"
14、陶行知(1881-1946)是我国近代很有影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民主战士。
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构成。"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核心,它是陶行知的教育方针,又是教育内容。其内涵包括甚广,他以为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教育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社会即学校"是从"生活即教育"思想中引申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以社会为学校,奉自然为宗师,学校的范围广大无边。三者的关系,"社会即学校"是实行"生活即教育"的形式;"教学做合一"是实行"生活即教育"的手段。生活教育?quot;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要同实际相联系,倡导人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要求教师"在劳力上劳心"。
"人民教育"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总基础。他毕生致力于普及教育事业,认为,普及教育运动之最大使命是把现代文明的钥匙从少数人的手里拿出来交给大众。为普及大众教育,他提出了"小先生"制,号召动员全国的小学生做小先生,提?quot;知识公有","即知即传人"。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了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还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等。
他主张用教育的力量"达民之情,遂民之欲",把培养"合理的人生"作为教育的宗旨。主张教育的"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他热爱儿童,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注重解放儿童及大多数人的创造力,主张"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
15、刘仙洲(1890-1975)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机械工程学家和著名的工程教育家。
在教育思想上,刘仙洲一贯主张理论与实际联系,学理与实验并重。他常说:只"巧心"而不"劳手",是只有学理而无实验,充其量不过是一位理论工程家,可以做文章,可以勉强教书,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难免不切实际;相反,如果只"劳手"而不"巧心",就是只有实验而无学理,充其量不过是一位熟练的老工匠,可以按图制造,可以照着仿做,但一问其所以然,便会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他主张培养既会"劳手"又能"巧心"的人。
16、恽代英(1895-1931)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早期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革命教育家。
恽代英对当时旧学校所盛行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在《编辑中学教科书的先决条件》一文中指出,旧的教学方法的最在弊病是只有老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学生成了一个无意识的随知识的器皿,脑筋中不能有一点创造力"。教师讲得有味时,学生只把它当成笑话听,却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讲得寡味时,学生昏沉的要瞌睡。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注则有之,入则未也"。
他提出正确的考试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它来检查教师的教法,以便改进教学方法;二是要通过考试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帮助他们用学过的材料;二是要通过考试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帮助他们用学过的材料,作出一种新的论断。
他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打成一片。他说:"我主张教师要全然与学生平等,甚至起居、饮食、自修、游戏都在一块",改变教师远在天上的状况,更好地诱导学生改过迁善。教师决不能用体罚来威胁和压服学生,否则就"杀死了儿童的生长天机",因为"惩罚不能使人改过,只能使人隐匿过失"。
17、陈鹤琴 (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主要教育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统的《陈鹤琴教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