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在北京郊(jiāo)区的永定河上。它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它全长26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gǒng)桥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短的16米,长的21米多。石拱之间有石桥墩(dūn),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所以叫连拱桥。以前永定河发大水时水势很猛,两岸河堤(dī)常被冲毁,但是这座连拱桥却完好无损(sǔn)。桥宽约7.5米,桥面平坦(tǎn),几乎与河面平行。桥面用石板铺成,两侧有石栏、石柱,石柱上面有精刻的石狮,共501个。这些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在倾听流水声,有的像在检阅(yuè)桥上的车马……真是千姿百态,栩(xǔ)栩如生。桥东的碑(bēi)亭内立着一块汉白玉碑,上面刻着清朝乾(qián)隆皇帝题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为燕[yān]京八景之一。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旅行家来过中国,他说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栏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qīn)略者向卢沟桥发起攻击,我国军队奋起反抗。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从此,我国开始了八年的抗日战争。
现在,卢沟桥附近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guǎn)和纪念碑。每年7月7日,这里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miǎn)怀历史,悼(dào)念先烈。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简要写出以下短文的教学目标。(16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燕”。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运用“有的……有的……”造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说说我眼中的卢沟桥”环节,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卢沟桥作为抗日战争正式开始的地点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