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在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设计了一堂小组讨论课。设计思路为:
一、自读课文;二、根据同学们最喜欢的季节,自由分成四个小组;三、以“你最喜欢的季节”主题,展开小组讨论,总结喜欢的原因。但课堂实施时却出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小状况”。有的学生提出“老师,我喜欢两个季节”“老师,我四季都喜欢”……面对学生的提问,李老师要求学生只能选择一个季节。之后,她要求学生与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小组。“惨剧”发生了,班长选择了冬季,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围到了班长的身边。面对“一边倒”的分组局面,李老师自己果断地将全班分成了四个小组,并分别命名为“春天组”“夏天组”“秋天组”“冬天组”。学生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开展小组讨论。
一堂原本自认为设计完美的讨论课,在死气沉沉中草草结束。课后反思中,李老师写道:教学未能按照预期加以推行的原因在于,一是班长的威信过高,学生盲目跟从;二是生活在南方的学生对北方的雪都充满好奇和向往,所以大多选择了冬天。
以上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