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在讲授《六国论》时是这样进行导入的:
老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
学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老师: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
该案例中,老师运用了哪些课堂导入的方法?并简述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遵循哪些原则与要求。
(1)该教师运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①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指通过复习旧知识, 引入新知识的方法。材料中,老师在讲授《六国论》时先引导学生复习了《过秦论》,运用的是复习导入法。②提问导入法。即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来导入新内容。材料中,老师在引导学生复习《过秦论》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③悬疑导入法。悬疑导入法是指设置疑问,集中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法。材料中,老师设置疑问,让学生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①导入要科学。导入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要确保导入内容本身的科学性。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重难点。导入要精心设计,要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紧扣教学重难点。③导入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富有启发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④导入要有新颖性。导入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导入不仅要在内容上新,在形式上也要精雕细琢。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多种,教师对待课堂导入要灵活多变,导入方法应不拘一格,灵活新颖。⑤导入的素材要贴近生活实际。教学知识很多都来源于生活,这样会使复杂的问题直观化,容易引起学生的理解与共鸣,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