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愁坏了初三年级某班班主任孙老师。她发现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梁丽同学,整天愁眉不展,临近中考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也有些下降,几次模拟考试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谈心时,梁丽说她最近无心学习,不知道该学什么,也不知道为谁而学,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和信心考上重点高中,对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很迷茫。另外,孙老师还发现“插班生”王磊同学行为孤僻,和同学很少有交流,无法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认为同伴们不跟他玩耍是因为看不起他是从别的学校插班来的,觉得大家对他都充满敌意。孙老师还发现一些同学身上有类似的心理问题发生,对此,孙老师很是着急。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表现?(5分)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材料中初三学生大部分处于青年期,这一阶段个体的特点是: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学生表现为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感,时而感到彷徨迷失。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