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是一个对上网非常痴迷的孩子。他爸爸由于工作需要买了一台电脑在家中上网。起初他同爸爸一起玩,父母也没有表示反对。到后来,他发展到每天起床后就去上网,连中午、晚上休息时间也不放过。王凯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网虫”,沉迷于互联网上的紧张、激烈的游戏和无拘无束的网上聊天而无法自拔。
班主任张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并没有全盘否定他的上网行为,而是与他聊了互联网,聊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了他的内心世界。针对他的情况,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鼓动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例如,让他担任小组长,每天收发、检查作业,在劳动值日中协调合作,建立互帮互助的关系。第二,针对他喜欢电脑的特点,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让他担任组长,定期给其他同学讲解互联网知识。第三,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王凯对自己有了信心,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班级工作中为老师出谋划策,有活抢着干。任课老师都反映王凯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请结合案例回答:
班主任张老师在对王凯的教育中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运用了哪些德育方法?
(1)张老师在对王凯的教育中体现的德育原则有:
①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中王老师通过跟王凯聊天循循善诱的帮助他分清是非,提高了认识,体现了疏导原则。
②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题干中张老师发挥王凯的知识特长,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让他定期给同学们讲解计算机知识, 体现了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③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题干中针对王凯的情况,张老师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2)张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有:
①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张老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王凯提高了认识就是说服教育法的表现。
②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以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张老师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肯定他的言行从而促进王凯的发展。
③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张老师鼓动他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担任小组长,每天收发、检查作业,开设计算机兴趣小组,让他任组长,定期给学生们讲解计算机知识,让他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思想、提高道德水平,这一做法体现了实际锻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