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外的三个儿子都很笨,老员外很发愁,担心家产会败在他们手中。于是,他决定请当地一个很有名气的老秀才来教三个儿子。
老秀才说:“我得考考你的三个儿子,通过考试我才能收下他们。”老员外心里暗暗叫苦。
第一个上场的是大儿子,考试的内容是对对联。老秀才出的上联是:东边一棵树。大儿子急得头上冒出了汗,也想不出该对个什么下联,嘴里一个劲地念叨:“东边一棵树,东边一棵......”老员外在一旁直想发火。一会儿,老秀才说话了:“此子记性不错,我只说了一遍,他就记住了,可教也,我收下。”
第二个出场的是二儿子。老秀才出的还是那道题:东边一棵树。二儿子进考场之前已听哥哥说过题目,张口就对:“西边一棵树。”气得老员外目瞪口呆。老秀才说:“此子改了方向,以西对东,对得贴切,可教也,收了。”
最后是三儿子。老秀才仍然是那道题:东边一棵树。三儿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好的下联来,不由得大哭起来。老员外觉得他太丢人了。谁知道,老秀才说道:“此子有羞耻感,可教也,收了。”
老秀才收下老员外的三个儿子,悉心教授,最终使他们都成了有用之人。
根据材料,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思想深刻,观点鲜明。
2.内容真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800-1000字。
第一段:核心观点,教师应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第二段:分论点阐述。(1)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到学生发展的潜能,正如材料中,老秀才对三个儿子给出不同的评价,运用长善救失的观念去挖掘潜能;(2)学生是需要鼓励,是有潜力的人。新课改下强调学生的完整的人格,教师面对学生时,不能一味的要求,要鼓励学生,要用他们的优势去激发学习动机,正如材料中,老秀才对待三个儿子的缺点,换一种思维后,给予较为肯定的评价,促进三个儿子的发展。
第三段:总括,以材料传递的观点为出发,再次声明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