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我国有70%以上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实施“创造”,缺少运用技术“计划和行动”的能力,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青少年数量并不多,青少年创造力培养依然值得关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了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请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及相应的培养措施。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人们倾向于用发散思维的特征来代表创造性的主要特征。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创造性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组成。
创造性的培养措施有: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比如说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比如说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比如说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比如说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比如说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的态度给予接纳。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比如说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4)重视非逻辑思维:比如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比如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等。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2)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3)自我设计训练: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
(4)头脑风暴训练:即集体讨论,其目的是以集思广益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方法,大量产生各种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