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上,教育性体现在德育的因素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这一原则主要来源于教育基本规律中的教育性规律即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制定这一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获得书本间接知识为主,而间接的经验又需要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结合这一规律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感知经验。例如:在我们物理、化学学科比较重视这一 原则的应用,通过实验课的设置锻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三、直观性教学原则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我们学生的特点和 儿童类似,因此作为老师就要利用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丰富学生的经验。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性教学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实物直观就是我们讲什么就给学生看什么,例如一节英语课上讲解水果的相关单词,直接呈现对应的水果。模像直观是指一般实物不方便呈现时,利用模型、图片、视频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感知的一种方式。言语直观多指通过语言艺术来增强学生的感知经验的获得。
四、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对于这一原则我们并不陌生,《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及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启发性原则的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昂新的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最早起源于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教学中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具有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要因材施教,量身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