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湖北|广东|江苏|福建|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内蒙古热门济南|青岛|深圳|广州|西安|郑州|武汉
考试上海|重庆|山西|河南|湖南|广西|浙江|江西|贵州|海南|安徽|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地区长沙|南京|杭州|厦门|成都|长春|大连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发布时间:2021-01-23

  在辽宁教师招聘考试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可以说是客观题比较常见的考点,而这两者的理论有是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较易混淆的知识点,故在此将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进行解释和说明,以期帮助各位考生备考。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他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他的道德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最经典的道德两难故事就是“汉斯偷药”:汉斯的妻子生了重病,汉斯奔赴药店时,店主将成本仅200美元的药物,提高为2000美元。汉斯为妻子已用尽所有积蓄,向亲友借贷只能凑得1000美元。他恳求店主允许其先付此数取药回去救他妻子一命,余款保证稍后补足。店主拒绝并称卖药目的只求赚钱,不考虑其他问题。汉斯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只从从行动的物质后果或是能否引起快乐的角度,或是从提出这些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方面去理解这些要求的。这一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指考虑是否能够避免惩罚,他们认为能够避免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不能避免就是坏的;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会考虑行为结果是否能够满足自身需要,能够满足需要的便是好的,不能满足便是不好的。

  二、习俗水平

  处于该水平的儿童已能理解维护自己的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的重要性,他们不只遵从个人的期望和社会的要求,而且是忠于这种要求,积极地维护和支持这种要求,并为它辩护。该水平同样分为两个阶段:1.“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考虑的是他们的人际关系,他们会思考行为是否能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便是值得做的,会有损人际关系的便是不值得做的;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该阶段儿童已经获得了法制的观念,他们知法懂法,并且会去用法律进行判断。

  三、后习俗水平

  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解释,而不管当局或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也不管他自己与这些集体的关系。属于该水平的两个阶段分别是: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人认会为所谓规则不过是经由人们商定的结果,他们看重这些规则的效力,认为这些规则能够维护人们的权利,所以他们把准守规则看成是每个人的义务,但是这些规则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一旦它们不能够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就有必要修改这些规则;2.普遍伦理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人们倾向于将公正、平等、尊严作为道德判断的最一般准则,他们认为只要行为的动机是好的,那么该行为便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并且处于该阶段的人会认为人类的普遍道义是高于一切的。

  以上便是科尔伯格划分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其实我们不难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和青少年儿童我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不过是出于习俗水平而已。所以,在科尔伯格的到的发展阶段论这里,考生千万不要出现“看年龄下菜单”的草率做法,重点在于抓住不同阶段的人们道德判断时的特点,从而反推题中人物所属的阶段和水平。那么话不多说,我们在做一道题巩固练习一下:

  例.某同学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根据科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

  A.惩罚与服从 B.社会契约 C.“好孩子” D.普遍伦理

  【答案】B。解析:处于道德发展的社会契约阶段的人看重法律效力,但同时也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其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无相关信息

特别提示:因各地教师招聘部门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信息,考教师网提供的所有招聘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考教师网所刊载的招聘信息均来自各地人社局、政府网、人事考试网、教育局、高校、中小学等官方信息。

如果本站信息有侵犯版权请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