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在山村支教时,发现明明同学语文基础薄弱,语文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一次,于老师偶然发现明明非常喜欢唱歌,于是他突发奇想,借鉴《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的形式,将诗词谱成曲,让明明在班级中演唱,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由此激发了明明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把握诗词中的情感,明明课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拓展了语文文学常识,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
问题:
(1)分析上述老师的教学行为。
(2)结合案例,谈谈如何落实因材施教。
(1)于老师采取了科学的教学手段,贯彻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①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和直观性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材料中,于老师发现明明喜欢唱歌,便将语文课堂和唱歌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明明这一特点,使明明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明明的学习动机。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材料中,于老师将诗词谱成曲,让明明在班级中演唱,加深了学生们对诗词的感性认识,激发了明明学习语文的兴趣。
②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
从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来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材料中,于老师为了帮助明明学习,找到明明喜欢唱歌的特点,将唱歌与语文有机结合,让明明真正喜欢上了语文的学习。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提高参与课程建设的能力,还要锻炼并形成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和课程评价的能力。材料中,于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将诗词谱成曲等方式进行语文的教学,体现了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的角色。
③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发展的潜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材料中,虽然明明目前语文成绩并不理想,但是于老师没有放弃明明,而是相信其具有语文学习的潜力。于老师结合明明的特点,采取新的语文教学方式,让明明获得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要注重发挥教育机智,做到因材施教。材料中,为了调动明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于老师针对明明的特点,采用了独特的、适合明明的唱诗词的方式,从而使明明主动热爱学习语文。
④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产生学习的兴趣。材料中,于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对课程做出了大胆创新,体现了教学是课程创生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语文的乐趣。
(2)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落实因材施教,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我国的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现在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基本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等方面。于老师通过将诗词谱成曲的方式,激发了明明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把握诗词中的情感,明明课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拓展了语文文学常识,从而使其在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②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材料中,于老师在了解到明明的唱歌兴趣、爱好时,便将语文和唱歌有机结合起来,使明明获得学习语文的兴趣。
③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材料中,于老师发现明明有唱歌这一特点时,并没有消极打压,而是有效的将唱歌与课堂相联系,充分发挥优点,使学习和特长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刘彦文著 《课程与教学问题专题研究》